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7 点击次数:177
【前言】
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四大主力野战军当中,就兵力雄厚程度而言,东北野战军当属首屈一指。至1948年入关之际,东北野战军兵力已达百万之众。
需明确,在抗日战争结束之际,我军初入东北时,兵力仅有十万人左右。然而,仅仅历经三年多的时间,便发展成为百万雄师。那么,这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实现的?另外,其他三大野战军在扩军方面是否也能达到如此迅猛的速度?
【一、东野光速扩军】
就四大野战军而言,倘若综合考量其各方面的基础条件,东野在其中的排名处于倒数第二位,而倒数第一位的则是西野。
缘何有此一说?东野最初组建的诸多部队,其兵员大体源自山东。初至东北,便即刻要与国民党的精锐之师展开战斗。所处乃全然陌生之环境,且战斗又极为残酷,当时任谁都未曾料到,仅仅历经三年有余,东野兵力竟能扩充至百万之众。那么,东野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达成此举的?
谈及东野的扩军事宜,必然绕不开有着“政工元帅”之称的罗荣桓。他在东野扩军方面贡献卓著。
四平战役结束后,毛主席便把东北的军政大权授予了林帅。与此同时,为使林帅能全身心投入到战场指挥工作当中,毛主席还将根据地建设以及军队建设事宜,悉数交予罗荣桓等相关人员负责。
早在抗日战争阶段,罗荣桓在根据地建设以及创建正规野战军等方面便颇有建树。例如,我军极为重要且颇具实力的山东抗日根据地,便是由罗荣桓倾力一手打造而成。
解放战争伊始,罗荣桓凭借自身卓越的能力奔赴东北。彼时,东北民主联军因四平战役而遭受重创。
此情形促使中央即刻对尽快决战的原有意图作出修改,认可了黄克诚等人最初所提出的放开大路,进而去占领两厢的策略,这无异于重拾当年我党所施行的农村包围城市之策略。
由此致使杜聿明在率兵抵达长春之后,难再向前推进。其部分缘由在于,东北地区幅员广袤,仅凭这几个军的兵力,全然无法支撑起持续性的作战行动。
另一方面,林帅所采取的三满牵制之策极为高明。在此情形下,杜聿明若要兼顾两头,便难以将战事继续推进下去。
近年来,其他野战军屡有令人称道的战役表现,相较而言,卫东东野方面则动静不大,就战斗成果而论,东野稍显逊色。
然而,恰恰是这种规避决战的策略,为东野创造了得以喘息的契机,同时也防止了主力部队出现持续性的损耗。
另一方面,罗荣桓于政治领域亦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绩。
【二、罗荣桓的扩军三步走】
针对上述情形,罗荣桓仅通过三个步骤便达成了东野的扩兵任务。这三个步骤依次为开展土地改革、编练二线兵团以及实施剿匪行动。
尽管表面上仅需三步,看似颇为简易,然而在实际开展操作之时,却无任何一步是轻松容易的,其艰难程度与战斗相较,可谓是毫不逊色。
接下来阐述一下,罗荣桓在完成这三步工作之后,东野扩兵得以极为迅速开展的缘由。
首先,展开剿匪行动的缘由在于,如前文所述,我党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,这意味着我党主要力量皆集中于农村地区。
彼时,国民党已然基本占据了全部城市,至于农村地区,除了有我党的力量存在之外,尚有诸多土匪出没。这些土匪不时在我军的后方实施骚扰之举。
在此种情形之下,开展剿匪行动实应被纳入日程安排之中。
长期以来,国民党于东北地区持续开展相关发展活动,致使东北地区的民众将国民党视作正统势力,反倒把我军误认作匪类。鉴于此种状况,同时为了赢取民心所向,我军遂决定大规模推行土地改革举措。
唯有军队赢得民心,民众方才愿意主动投身军旅。
在完成上述两步之后,东野便遭遇了一个全新的问题。由于抗战结束后吸纳了诸多部队,且后续的征兵工作开展得较为粗糙,这使得部队人员的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。
其中不乏一些起到负面作用的不良分子,若要切实保障我军的战斗力,必然需将这类人清除出去,否则不但会降低我军的战斗力水平,而且极有可能对我军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。
故而在剿匪及土改皆已完成之际,罗荣桓旋即全身心投入到整军与扩军的相关行动之中。于开展整军行动以前,东北野战军的扩军方式大体上是凭借俘虏来实现的,只是如此做法难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水平。
罗荣桓指出,若期望东北野战军于短期内实现极大发展,必然需仰仗广大人民群众,通过从民众里招募新战士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。
在罗荣桓全力推动之下,东野的扩兵事宜进展得格外顺利。截至1948年8月,东野的主力部队已然扩充至七十余万人之众,再算上地方部队里的三十多万人,其兵力规模竟达到了105万之巨。
当东野着手扩充兵力之际,国民党的东北军同样展开了扩军行动,且该项事务全权交由蒋介石最为倚重的心腹负责操办。经一番拼凑,总算凑集起了约五十万之众的大军,陈诚为此不禁得意洋洋。
然而,获悉东野已拥兵百万之际,不禁惊出一身冷汗。蒋介石得知此情形后,遂于其后决意放弃沈阳、长春两地,转而退守锦州地区。
【三、华野为什么零增长】
解放战争时期,东北野战军的扩军速率颇为惊人,然而,我军其余三大主力部队,并未呈现出这般令人瞩目的扩军速度。
中野自身实力向来处于领先地位,加之其所处辖区人口颇为众多,故而原本是极有希望发展成为兵力最为强盛的一支队伍的。
然而,据官方记载,截至1948年年底,中野的主力军数量仅约48万人,相较于东野以及华野,其兵力规模明显处于劣势。
曾经兵力极为强盛的中野,之所以会大幅衰落沦为第三,一方面与大别山存在诸多关联,另一方面也和白崇禧高超的指挥水准密切相关。
受多种因素的制约,中野在兵力补充方面一直进展迟缓。
在各部队之中,除中野外,华野兵力的变化情况堪称最为奇特。在整整三年的时间跨度里,其兵力居然未曾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。需明确的是,华野所处之地,乃是人口极为稠密且相较之下富庶程度颇高的山东苏北地区。
在此种条件之下,华野的兵力缘何未出现明显变化?
事实上,华野总兵力呈现零增长的状况,这与华野参与众多战斗且伤亡惨重密切相关。当华野在激烈作战之际,东野却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,并加紧扩充兵员。
从数据统计的情况而言,华野于历次重大战役里,伤亡人员数量竟高达23万之众。在此等巨大牺牲的情形下,华野依旧能够使自身兵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,就实际情况来讲,这已然是颇为不易的了。
再者,华野于战斗方面已然耗费诸多心力,如此一来,其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所能投入的精力势必会大幅削减。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,身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,尽管深知其中事理,却也颇感无奈。
鉴于国民党针对山东解放区展开的进攻极为猛烈,且持续时长甚久,故而华东野战军承受的伤亡数量在各大区中堪称最多。
【结语】
解放战争结束后,华野在兵力扩充方面近乎毫无进展。然而,华野当属历经硬仗、恶仗以及险仗频次最高,且歼敌数量位居榜首,与此同时,牺牲人数亦为最多的野战军。其对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所作出的贡献,实难用具体数字予以估量,其功绩堪称卓越非凡。
华野以自身承受巨大伤亡为代价,成功将国民党的精锐队伍予以摧毁,由此为长江以北地区奠定了胜利的局势。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,他们全然不顾生死,一心为了解放事业全力以赴、奋勇拼搏,其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。
上一篇:团圆路上守桥人
